同安人是见证了梵天寺的最近几年的大兴土木,2007年前存在同安人的印象里应是拥堵的梵天寺入口的公交停车场,然后是让自行车、摩托车、摆摊的小贩、算命的半仙暂居半壁江山的场地,入口上去后两旁是茂盛的树林花圃,夜晚总是有许多小情侣在这里谈情说爱,山门到了傍晚某个时段总是限制上山,都是土路经常滑倒人的后山路……
2008年5月1日翻新后正式对外开放的梵天寺是美轮美奂的,不管是宽敞的广场,配备齐全的美食城,还有逐渐完善的大轮山公园,还有现在还在修建的精美的大殿,以及贯通东山古庙步行山道的完善,让整个大轮山成为了一个适合老少青年爬山休闲锻炼身体的好去处,让厦门八大名景之一的大轮梵天逐渐流光溢彩……
我是喜欢梵天寺的,曾经某一段时间特迷恋大轮山的暮鼓晨钟梵音,总是喜欢在这个时间去梵天寺走走,让人很恬静很悠闲,偶尔遇上梵天寺的慈善活动也会做点小善心,新建后的梵天寺倒是去的不那么勤,虽然景色是变的美了,可是我这个人恋旧,一种对岁月沉淀的留恋心情让我不太喜欢现在充斥着梵天寺的油漆味。
梵天寺简介
梵天寺坐落在同安大轮山南麓,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创建,初名兴教寺,是福建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唐代咸亨年间形成规模,有大小庵堂72所。至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合为一处,改名“梵天禅寺”。元代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毁于兵火。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由住山僧无为重建,形成完整的佛寺,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体建筑,由下而上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规模恢宏。厦门的妙释寺、鼓浪屿的日光寺均是它的分禅。寺后有纪念朱熹的明代建筑文公书院、仰止亭、石瞻亭、千佛阁、魁星阁等建筑群,茂林修竹,环境幽雅。
梵天寺整体建筑庄严肃穆,宏伟壮观。其中金刚殿、大雄宝殿、法堂于民国七年(1918年)被北方军阀张树成纵火烧毁,仅存山门、钟楼和一些题刻。文革期间又在原址上修建同安县看守所。随着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及落实宗教政策,厦门市政府决定复建梵天寺,在人民和海外侨胞的重视和支持下,终于在1993年11月底搬迁看守所,翌年元月举行梵天寺复建奠基典礼。同年年底,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先后施工复建。1997年9月落成,寺前开辟梵天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宋朱熹为同安主簿时,常到梵天寺游玩,留下多处摩崖石刻,明代王京建筑的仰止亭、刘裳建的石瞻亭、林希元倡导的紫阳书院等,都是纪念名儒朱熹的重要历史建筑。
历史看点
寺院里还有一座建于宋代(元佑年间即1086-1094年)的婆罗门佛塔,三层方形,石构实心,高4.6米,须弥座底为1.78米,四角浮雕侏儒,四面浮雕走兽;二层每面浮雕坐莲佛像4尊;三层四个上角展翅神兽。四面浮雕佛教故事图像。刹座覆莲盆,刹杆五层相轮,刹尖葫芦。婆罗门佛塔是研究古代宗教史及石雕艺术的实物资料,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梵天寺历代高僧辈出,香火不断。唐代黄蘖、慧日,五代道丕、观至,明代无为、法相,清代实韬、无疑,现代会泉、会机、性愿等名僧都曾住锡该寺,奉佛行善;弘一、宏船、印顺大师也曾挂单梵天寺,现任住持厚学法师为台湾佛教印顺大师徒弟,五十年来以复建梵天寺为已任,广结善缘、出洋募资,鸠集成裘,遂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此外,梵天寺里,还有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书写的楹联:“梵行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