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安西山白云岩
台湾三重市护山宫 台胞供图
西山岩诗刻 佳桦摄
位于同安西山东麓的柑岭村古村落,因拥有饱含两岸血脉亲情的“护山宫”、“白云岩”而名气远播。祖国宝岛台湾的邵氏宗亲,为寻访这处祖地一波三折。近日,又有一批台湾同胞组团回乡谒祖,上西山进香,我们特赶往采访。
寻访祖地一波三折
西山位于同安古城西侧约五公里处,一峰独秀,屏护着千年古城同安。初踏西山,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直冲我们的视觉神经。顺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曲折而上,道路两旁郁郁葱葱,怪石林立,渐上西山,只见海平面离我们越来越远,在九转十八弯后,“护山宫”的牌匾赫然浮现于眼前。山上白云岩寺,则松涛阵阵,气象万千,极目远眺,海天一色,尽收眼底,云雾缭绕间,台湾同胞们走进这处魂牵梦绕的祖地。
护山宫里,供奉着护国尊王神像。在山上,我们见到了一行二十八人的台湾邵氏宗亲和台胞,台北邵氏宗亲会常务理事邵德先生告诉我们,此次他们是以台湾护山宫管理委员会的名义前来的,并将他们第一次寻源之旅的“阴错阳差”向我们娓娓道来。邵德先生说,第一次到祖国大陆寻根是在1993年,但是找到邵氏祖庙乃是几经周折。最初,台湾华侨旅行社协助台湾邵氏宗亲寻找大陆祖庙的所在地,误为同安东山的护国尊王庙。同年4月,旅居台湾三重市的邵氏宗亲首次前往大陆回乡谒祖,当核对台湾族谱记载的祖庙地址时,发现东山的地名与族谱中的记载不符,台湾族谱中记载祖庙地址为“同安新民镇开柑岭村西山岩半山宫(现称护山宫)及白云岩寺”。东山村有关负责人也已发现这个错误,但是他们相信两岸同胞同为“护国尊王”信众,信奉的是同一尊“护国尊王”传承下来的文化,其中割舍不断的是两岸同胞的地域之情、族系渊源。虽是弄错祖庙,但有关负责人依然真诚地邀请台湾同胞到东山参访,使大家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既是同一“护国尊王”的信仰之缘,便冒雨先到东山进香,然后再往西山祖庙。当初东山乡亲舞龙舞狮的盛大场面,使台胞感受深刻。
可以说,这段“阴错阳差”的谒祖祭拜的小插曲,充分体现了闽台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浓浓亲情,祖国处处洋溢着乡亲之情,展现了大陆同胞手足相连的情谊,两岸民众优雅宽容的风范,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厦台共奉“护国尊王”
西山岩上钟灵毓秀的美丽风光,让我们不由得浮想联翩,这座历史悠久的西山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邵氏宗亲为何跨海而来,执著地寻找?
接待此次台湾邵氏同胞一行成员的同安邵氏宗祠修复理事会的邵家烹先生告诉我们,西山顶的“白云岩寺”为唐代厦门名士陈黯所建,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风景独好的唐朝古刹,阅尽了千年沧桑!同安邵氏宗亲邵家烹先生向我们说起了邵氏家族与西山的历史渊源。据同安邵氏族谱记载,元末泉州遭受十年战乱,同安邵氏一世祖邵亨,“业儒有声,”由晋江邵厝携子侄游学于汀、漳、潮、惠,途经同安,登临西山,深爱其“抱异负奇,独含元气”,遂举家迁居西山东麓的橄榄岭,即今柑岭村,耕读为业,诗礼传家,渐成同安望族。明洪武年间,同安邵氏二世祖邵恭,体承父亲“购西山,复唐寺”的宏愿,积累巨资,购下西山岩所在的大部分山林地,西山岩渐成骚人墨客、善男信女的游览进香之地。
相传,西山“护国尊王”的香火是明代邵氏族众从安溪县引来的,他们在山腰建起“半山宫”奉祀。近年经闽台两岸专家学者考证,“护国尊王”即唐代安史之乱中,扼守战略要地睢阳达一年之久,城破后以身殉国的名将张巡,五代后其信仰随中原移民的南迁传入闽南。因此在闽南,“护国尊王”的信仰遍布各个姓氏家族。
在谈到邵氏家族赴台,至近十几年来回大陆寻找祖根时,台湾的邵德先生声情并茂,其爱乡恋根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回忆起祖辈们辛勤开拓的历史,数百年来的亲情与寻根的夙愿浓浓的交织在一起。他向我们说道,清朝乾隆年间,正值大陆民众赴台开拓的热潮,同安橄榄岭邵蕤春等二十九户乡亲,在另一些乡亲的号召下,前往台湾发展开拓,他们从西山“半山宫”奉请“护国尊王”金身与香火,东渡台湾谋生创业,当初他们还聘请了同安的建筑雕塑师傅前往台湾修建神庙,最后定居于三重埔(今台北三重市),邵氏祖辈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台湾的早期开拓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后来由于战争等原因,赴台的邵氏乡亲与祖地失去了联系,而原先的29户邵氏乡亲在台开拓进取,人丁日益渐旺,繁衍成族。在这数百年来,几乎所有的邵氏长辈都不忘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告诉自己的子孙后代他们的家乡位于何处,“护国尊王”是如何越洋跨海庇护着邵氏家族的,他们这种不忘祖根的历史情怀使得“护国尊王”这个信仰在台湾的邵氏家族中代代相传。几百年间,台湾同胞回祖国大陆的寻根之旅路程漫漫,实属不易,拜谒祖庙、返乡祭祖成了台湾邵氏子孙一个长期以来的夙愿。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邵氏子孙在台湾事业有成,这促使他们寻根谒祖之情更加强烈。
“倦鸟思巢,落叶归根”。1993年四月,旅居台湾的邵氏宗亲在邵临宗长(原国民党副秘书长邵恩新的胞兄)和邵石棋先生的带领下,首次组团返乡祭祖,虽先是阴差阳错地安排至东山,但很快就在本地宗亲的协助下返乡祭祖并登临厦门同安西山,到白云岩寺及护山宫祖庙寻根。这一盛举体现了闽台民众血脉相连的骨肉情深,反映了两岸同胞在地域、族群、文化上难舍难分的渊源与感情。
闽台两处“护山宫”
如今,“护国尊王”的信仰已成为两岸广泛的民众信仰,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发现此次台湾同胞一行二十八人中,并非都是邵氏族人,亦有陈姓、翁姓等。台胞廖茂杉先生告诉我们,在台北的邵氏宗亲未经确切统计,初步估计有数万人,但是“护国尊王”的信仰并非仅限于邵氏家族,由于历史渊源,许多姓氏家族在两岸各地都共同祭拜“护国尊王”,因为这是源自共同的信仰。
廖先生说,邵氏后裔牢记台北三重市护山宫的“护国尊王”是由同安分灵的,因此在1993年邵临先生组团第一次返乡祭祖的次年,台湾邵氏宗亲就捐款并与同安宗亲联手集资将狭小的“半山宫”扩建为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的景观建筑群,并按三重市的命名,改称半山宫为“护山宫”。这样,海峡两岸的同胞们即使隔海相望,也能共同维护传承着护山宫的信仰。
海峡两岸同根同生、同脉同源,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信仰使海峡两岸形成了不可分解的文化情结。中华民族固有的崇拜祖先慎终追远的浓厚感情,把两岸民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文/ 卢志明 陈佳桦)
柑岭村
同安柑岭村历史上名为橄榄岭,解放后划为三个行政村,主要部分更名为柑岭村。因所处位置坐山望海,离海岸线10公里左右,史上为橄榄岭村村民跨海渡台提供了地利之便。据说当年甘岭村的整个山岭都种满了橄榄树,但历尽沧桑变化,现已见不到橄榄了,但后来村里人在修建宗祠时,又复种橄榄树以传文脉。
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