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龟活灵活现
■陶制酒缸
■汪师傅对自己的手工陶鱼缸很是满意。
重达750公斤的陶制酒缸,省内罕见;土陶做成的陶龟活灵活现,还没出窑便被预订光;限量打造的手工陶鱼缸,会交叉喷水还能增氧。7日,探访同安坑仔口后溪窑场,作为厦门惟一一座仍在运转的龙窑,这里的陶器不仅实用,还兼具收藏价值。
装饰陶器变热门
夜壶成了收藏品
后溪窑场以龙窑为特色,有着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烧出的陶器“一边红一边黑,呈现最自然古朴的颜色”,慕名而来买陶的人络绎不绝。
窑场以前做出口订单,花盆、大缸主要销往美国,近三年多了来自国内地产界的订单,一些高档别墅、美食街等纷纷订购陶器,“一个装饰陶器上千元,他们连价格都不砍就直接订货了。”窑场里最资深的汪师傅说,陶器的用途正发生明显改变,花盆、水缸等传统民用陶器,虽然仍在生产,但市场日益萎缩,取而代之的是地产装饰等商用陶器。
收藏用途陶器也是一个大市场。一年前有人向汪师傅订购陶制夜壶,“连夜壶都成了收藏品,主要是因为靠传统手工艺术生存的陶器窑场,目前在国内已凤毛麟角了。”
新式陶器有趣又好卖
陶器用途的改变,意味着窑场的转型。和以前只有花盆、水缸两三样产品相比,目前后溪窑场产品已经多达两三百种。“很多产品你在窑场里根本看不到,因为一烧出窑就被客户拉走了。”
汪师傅说,后溪窑场能顺利转型,关键在于技术上做到按客户需求制作各种各样的新式陶器。
汪师傅从业30多年,仍有一股热情,喜欢琢磨新花样。前不久,他烧制了几个750公斤重的大酒缸,一下子就被同安本地酒厂买走了;几天前烧好的几只陶龟,能喷水,50多公斤重,用于居家装饰显得与众不同,价格仅数百元。
在窑场内看到十多个尚未烧制的鱼缸土坯,花纹栩栩如生,“这些鱼缸缸体留有孔洞,能交叉喷水,还能增氧。”汪师傅对自己的作品很是满意。
手工陶艺后继无人急煞人
目前,后溪窑场只有4名师傅,生产能力有限。一座65米长的龙窑,虽然窑烟仍在,不过传统的制陶艺术传承面临很大的问题。
最近一两年来,来自省内外的电视台不时到后溪窑场拍摄记录片,记录这一古老的陶艺。据悉,全国各地要找到这样的古窑址,尤其是还在使用的,十分不易。
“我当时因家里困难,迫于生活的压力才刻苦学成技艺。”年过五旬的汪师傅说,制陶是艰辛的活计,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想学,他试图收徒传授技艺,可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
最近,有台湾商人试图收购这一窑场,准备作为陶瓷展示中心。
“等我们这一辈干不动了,这个传统技术可能也就消亡了。”师傅们不无惋惜地说。